新闻资讯
企业状况的五个“衡器”
企业状况的五个衡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对企业经营者们来说,短期内赢利的压力不大可能减轻。
因此,他们也只能学会适应。
不过,时至今日,大多数总裁都已经明白了,将短期内赢利与否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常常会将企业引入歧途。
大多数有经验的总裁还明白了,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神奇定律是没有的。
就像一部汽车需要有几个刻度盘来标示其行驶情况一样,一个企业也需要有几个刻度盘来显示其经营状况。
但是其数量不要很受欢迎程度。
比如钢材企业的建筑用钢材能否竞争得过预应力混凝土。
第二个衡量标准是创新情况如何。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是否与其市场现状相匹配。
对于一个成功的创新者来说,陡然而持续的市场份额下降是再明白不过的创新没有跟上的警示了。
另外,从创新开始日到产品投入市场日之间的时间效率下降也同样是危险的信号。
同样,这第二个刻度盘还要显示企业主要部门的创新情况,主要口彼得德鲁克著申光编译多,五个此类的衡器就足以衡量该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以及是否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第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其市场份额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其改进是发生在合适的市场上吗譬如,一个制药企业除了需要对其产品市场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之外,还可能需要对其人用药市场和兽用药市场做分别的了解除了要了解医生们对其药品的感觉之外,还要了解其药品在医院的使用情况还需要了解的是年轻医生们对其药品的感受,因为他们代表着明夭的消费者,同时还有必要对某一类药品的市场有所了解,比如消炎药市场。
此外,在市场份额方面,一个企业还需要了解自己产品的替代产品的是显示成长型部门的创新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里,数码仪器公司只所以比其他计算机公司(包括公司)做得好,并不是因为它一开始就生产出了更为成功的创新产品,而是因为它把其创新力量集中在了数据处理的成长型市场上。
第三个衡量标准是生产率。
它把所有主要生产要素方面的投入资金原材料人力与其产出的附加值联系在一起。
对每一个要素都要做单独的核算。
在大机构里无论是商业,还是医院,仰或大学每一个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里的生产率都需要核算,如蓝领劳力成本办公室工作人员成本管理人员成本服务人员成本。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每一个生产要改革与理论路粼缪黝黝瓢撇罐耀素的生产率都稳步上升。
最起码也要做到,不以牺牲某一个生产要素为代价,如资本,来换取另一个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上升,如人力。
这一点是美国企业常犯的错误。
这种交换通常会破坏企业运作的损益两平点。
在繁荣时期提高的生产率会为萧条时期下降的生产率付出代价,而萧条时期是企业最需要提高生产率的时候。
如今,不仅美国遇到了生产率的问题,世界其他国家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年以来,生产率上升的比率在工业发达国家里都呈稳步下降趋势,其中包括日本和西德。
不管其中原因如何没有一个公认的原因),这都表明了工业企业有着相当多的机会。
那些有计划地致力于提高生产率的企业一定会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
第四个衡量标准是现金的流动率。
有许多企业决非全是小企业不得不放弃很有可能赢利的前途,就是因为没有了流动现金。
通过迅速扩大销售量来增加利润的做法,不是强化了流动性和现金的地位而是削弱了流动性和现金的地位。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它通常意味着企业自己购买了而不是卖出了其增量额如通过过分慷慨赊销的方法。
买来的市场不会持续太久。
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其需要现金的时候才着手筹备,如投资建设一条前景非常看好的生产线,那么,也许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得不将其销价卖给竞争对手。
流动性危机的破坏性通常要大于赢利危机。
处于赢利危机中的企业一般是廉价出清或放弃其最不赢利的或者就要过时的产品或行业。
而处于流动生危机中的企业却通常是卖出其最为赢利的或者最具有前途的单位,因为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现金。
其实,流动性是很容易测量和预见的。
一般的现金流动率预测也就是确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现金需要量。
第五个衡量标准应该是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
赢利能力衡量能显示出一个企业利用其资源创造利润的效率。
它排除了不是一再发生的交易的利润或损失,如出售或放弃一个部门一个工厂或一条生产线。
它同样也不包括企业一般管理费用的分配。
当然它也不测算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利润,而是将重点放在衡量正在运行中的项目的赢利能力上。
最简单的方法也许是以36个月为滚动基础来显示营运中的利润,当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做调整,如受通货膨胀或外汇兑换率波动的影响时。
譬如年份利润增长,年份利润下降,等等。
然后可将赢利能力趋向测量具体化为三个方面来检测其充分性资本成本新的冒险事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模式在这些方面的赢利能力是在不断提高呢还是正在下降赢利能力的质量和特征。
总利润就是利润幅度乘以资金周转率。
一般来说,通过提高资金周转率来提升赢利能力要比提高利润幅度以增赢容易得多无论是减少某项产品产出上市以及服务所需的资话,就等于赢利能力的质量在下降,即便绝对利润保持不变甚至在上升,比如,利润幅度的提高是缘于企业的主顾们和供应商们的慷慨解囊。
上述几种衡量标准中哪一个是最好的,经济学家们会计师们经理们以及科学家们莫衷一是,见仁见智。
然而,对于实践者们来说,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也许其中差异甚微,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差别。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也都是适当的。
不管一个企业采用哪一种方法,它都不能提供完全精确的指标。
所有方法都允许一定的误差率,这是因为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有绝对准确的信息。
对一个实践者来说,这一点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趋势,也就是数学家们所说的曲线的坡度这样,无论哪一个标准,其所给出的都是企业运行情况的大概指标或近似值。
如果没有此类信息,一个企业是无法了解其运行情况的,而且也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有了这些标准,企业就能够及早做出调整。
这些标准的作用在于为企业把握方向,因此,每一位管理者的案头都应该摆放一个此类衡器令企业状五况的个ō衡器ó金,还是将同量的资金运用到更多的产品之中,或者用来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但是,最为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利润幅度与资金周转率同时提高了。